1927年10月,因秋收起义失败而率部退守永新三湾的毛泽东,毅然决定引兵井岗。而要想在井冈山落脚安家也并非易事,必须要先获得长期在此地进行革命斗争的两支农民武装——王佐与袁文才率领的农民自卫军的支持,方才能成事。
为此,毛泽东曾两次约见袁文才,但都无疾而终。
图片
不得已,毛泽东决定亲率六名随从赴约井冈山腹地——荷花乡大仓村,同其会见。然而,殊不知,心有戒备的袁文才并非诚心商谈,早已在会见地点埋伏了二十余名荷枪实弹的士兵。
但面对如此这般的“鸿门宴”,毛泽东最终竟“扭转乾坤”,将其变成一场“同心宴”,率部入驻井岗,燃起燎原星火。
毛主席究竟是靠怎样的胆识与格局打动袁文才等人,将“鸿门宴”变成“同心宴”的呢?期间又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呢?
欲同“山大王”相交1927年8月,毛主席在八七会议上明确提出“上山”思想,而这并非其冲动之言。早在“马日事变”后,他便号召大家“靠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
图片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的“上山”思想更是迎来了质的飞跃——从“上山结交绿林朋友”发展为“上山积蓄革命力量”。于是乎,就有了在安源会议上,毛泽东对王新亚“关于井冈山上农民自卫军之汇报”的关注,有了于三湾改编之际,毛泽东主动写信约见袁文才之事,最后更是有了毛泽东引兵上井岗的明智之举。
毛泽东引兵上山,要同在那里“落草”的袁文才、王佐结交朋友。
那袁文才与王佐究竟是何许人也?
图片
袁文才,1898年出生于江西宁冈茅坪的一个客籍农民家庭,早年读过一点私塾,有一定的文化。但他家境不好,时常受到当地土豪劣绅的欺负,甚至连后来他所娶的妻子都在成婚后不久遭到了土豪的霸占。
可能正是这般遭遇,令袁文才心中充满了对土豪劣绅的仇恨与厌恶,更是驱使他于青春年华便走上绿林好汉之路,成为井冈山一带“马刀队”的一员。
而王佐和他同庚,是江西遂川下庄人,裁缝技艺精湛,且会武功。
因均生活于井冈山地区,且都有过一段绿林生涯,故而志趣相投的二人在相识之后,义结金兰,成为了拜把兄弟。
他们一个龙盘井冈山麓的茅坪,一个虎踞井冈山上的茨坪,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成为威震四方的“山大王”。
大革命在全国兴起之时,宁冈籍的共产党人龙超清在上级指示下上山动员袁文才下山。期间,二人因甚是投缘,遂结拜为生死之交。几经谈判后,袁文才接受“招安”,成为一支受党影响和指挥的武装队伍。
图片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袁文才在龙超清的启发与诱导下,发动了宁冈暴动。这次武装起义,不仅推翻了反动的县政府,还成立了由龙超清任委员长的县人民委员会,而他也将所属部队改编为农民自卫军。
在龙超清的影响和教育下,袁文才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并在慎重思考后,毅然率部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的行列。
而在袁文才的影响下,王佐也于次年接受了当地党组织的领导,将队伍整编为农民自卫军,加入了党领导的革命浪潮。
自此,他们二人所率的部队成为了中共领导下的两支重要地方武装。
大革命失败后,土豪劣绅卷土重来。面对日益恶化的革命环境,为了生存,袁、王二人不得不重归绿林,盘踞于罗霄山脉中段的丛山莽林之中。
就在他们二人彷徨无依之时,毛泽东率秋收起义残余部队来到了井冈山。
图片
,毛泽东率部抵达永新三湾后,在了解完宁冈袁文才武装的相关情况下,当即便着手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了袁文才。
而袁文才在接到信后,经过慎重考虑,委派了龙超清、陈慕平等人前去接头。听了他们的介绍,毛泽东对袁、王两支农民武装力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坚定了落脚井岗,与其合作的决心。
于是乎,毛泽东表达了希望双方可以合作的意愿。
闻此,龙超清甚是高兴,当即便对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来一事表示欢迎。而作为袁文才农民军司书的陈慕平听后却并未表现得很痛快。对此,毛泽东表示理解,继续耐心地做着陈慕平的工作。
最后,双方约定:毛泽东先率部前往距三湾三十里的宁冈古城,然后尽快安排同袁文才的会面。
10月3日,抵达宁冈古城后,毛泽东再次向袁文才的代表晓以大义,陈述利弊。这次在龙超清等人的帮忙下,袁文才的代表最终改变了“可以接济给养,但请'另择他途’”的主意。
不过,对此,毛泽东仍不放心。于是,他便向龙超清表达了希望次日可以会见袁文才的想法。
图片
闻言,龙超清当即赶往茅坪告知给了袁文才。听到毛泽东主动提出要同自己见面的消息,袁文才感动之余,也有些许忐忑,认为应是自己前去拜见。
“没关系的,毛委员也是真心诚意的,并不会介意这些。”龙超清对他说道。
“既然这般看重我……”
袁文才思忖了一番后,接着说道:“那就明日于大仓的林风和家见!”
闻言,龙超清很快便领会到了其用意。于是,他急忙赶往古城将这一消息转达给了毛泽东。
然而,殊不知,这将是一场“鸿门宴”。
毛泽东赴约“鸿门宴”由于事先对毛泽东及其部队不够了解,袁文才在龙超清离开之后,左思右想,仍觉得不太放心。于是,他便决定“留一手”,摆了个“鸿门宴”恭候毛泽东,还在林家祠堂安排了二十余名荷枪实弹的伏兵以及几个瞭望哨,以防不测,好及时撤离。
图片
10月6日上午,毛泽东一行七人来到大仓村赴约。
袁文才在收到瞭望哨兵的侦察结果后,方才带着陈慕平等人站在村口的石拱桥上迎候。见毛泽东等人空手而来,迈着从容坚定的步伐大步朝村中走来,袁文才心中的紧张一下子消了大半。
在龙超清的介绍下,毛泽东同袁文才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二人在短暂寒暄后,便径直向林和风家走去。而预先隐蔽在林家的伏兵,在袁文才的示意下,悄无声息地退到了村外。
双方在林家吊脚楼中厅坐下后,看着桌子上摆着的花生、炒黄豆等土货以及大碗里泡着的粗茶,袁文才向毛泽东表示了招待不周的歉意,及能够光临这穷山僻壤之地的荣幸。
对此,毛泽东则谦和地说道:“袁文才同志,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不应有彼此之分……”
一句“农民的儿子”,令袁文才心中倍感亲切。他实在没有想到这位有着一定威望的中央委员竟能够把自己置于和他同等地位。可以说,听了这句贴心话,他对毛泽东敬而远之的距离,一下子又缩短了许多。
不过,粗浅的谈话到底还是无法摸清毛泽东的意图,故而袁文才并不敢贸然深谈,依旧是客客气气地招呼着客人。
图片
一番寒暄之后,毛泽东便向其坦诚相告了他所领导的这次秋收起义的经过,以及所受的损失和目前的处境。他又对袁文才的革命经历表示很赞赏,推心置腹地将其从母亲被杀害到参加马刀队,从宁冈起义到成立农民自卫军的不凡经历详细叙述了一番。
对于袁文才在大革命失败后仍能坚持斗争的不畏艰险、不言放弃之精神,毛泽东也是大加赞扬,称其面对手拿屠刀的反动派丝毫没有退缩,保留了枪杆子,坚持革命,非常了不起。
闻言,袁文才甚是感动。
接着,毛泽东又谈到,此次受命于危难之中,虽脱离了险境但部队疲于奔命,目前打算找个落脚之地养精蓄锐,以利再战。而宁冈便是他们经过研究分析后选定的落脚处,他们想借此地,共谋发展。
毛泽东称,这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不知他意下如何。
见毛泽东身为中央委员,谈话如此坦诚直率,言辞恳切,袁文才内心很是动容。且他早已在二人的交谈中,为毛泽东那丰富的学识、深邃的见解以及幽默的言辞所折服。
于是,顾虑全消的他当即表示愿意合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政权。
然而,正当会谈进行得十分融洽之际,外面的一声枪响打破了这一热烈、和谐的氛围……
图片
误会过后终合作袁文才在听到枪响后,急忙出来查看情况。他先是机警地扫视了一番楼下,见到处都有埋伏,甚至有的枪口正对准他。
对此,他大吃一惊,赶忙转过身来走到楼梯口。正好村外有人来向他报告情况,听到说有一路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人马正从古城方向往这边来,袁文才第一次挥动枪举起了右手。
这时,毛泽东也从屋中走了出来,见他们在说悄悄话,便问其发生了何事。袁文才的属下毫不客气地责问道:“听说毛委员以天下为己任,不会做出大鱼吃小鱼之事吧?”
“哪能做那种事呢!”
闻言,袁文才沉不住气了,语气低沉但锋芒毕露地冲着毛泽东问道:“您究竟派了多少兵前来?”
对此,毛泽东一时间愣住了,茫然地问道:“兵?什么兵?”
“您派来了一连兵,还装什么糊涂呢!”
袁文才话音刚落,只见毛泽东哈哈大笑了起来,称这是一场误会,那些兵是来送枪的。
“送枪?”袁文才惊讶地发出来声。
“对,就是送枪!”
“袁文才同志,你们目前有多少枪支呢?”
“六十枝,且大部分是坏的。”袁文才坦言道。
“对于搞革命而言,你们的枪支太少了,我们决定送你100支!”
“真的?您要送我们这么多枪?”对此,袁文才甚至有点不敢置信。
一旁的龙超清解释道:“是真的,这事也怪我,刚才听你们谈话太入迷了,忘记告知此事了。这时,枪应该已经送到龙市的书院去了,明天就能让弟兄们去挑了!”
图片
闻言,袁文才感觉不真实之余,也深深地被毛泽东的诚意所感动。在他看来,将枪支送给他人,就如同割下自己的头颅让他人提着走,如果不是真心诚意干革命,何至于此?
想到这里,他不禁欣喜若狂,举起双手向大家招呼:“虚惊一场,没事了,没事了!”
至于那一声枪响究竟从何而来,或许只有当时在场的人方才知晓个中缘由。
一场虚惊之后,袁文才满脸兴奋地同毛泽东重新回到屋中会谈。结束后,他不仅向毛泽东提出了可以率部到其大本营茅坪安家的邀请,还当场赠送了一千银元用来给工农革命军作给养。
翌日,在袁文才及其部队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正式在茅坪落了脚。
袁文才对于相见恨晚,很是投缘的毛泽东的到来极为重视。他不仅组织人员筹集了上万斤粮食和一批布匹,解决了革命军的吃穿问题,还资助其建立了医院和留守处,解决了伤病员的安置问题。
图片
通过袁文才的引荐,毛泽东还结识了其把兄弟王佐,并再次以赠送枪支的方式取得了王佐的信任。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用了一个十分绿林化的方式将双方的友情构筑得很是牢固。
为了同王佐搞好关系,毛泽东率部在茨坪安家后,吩咐时任王佐部队党代表的何长工于深夜突袭了土匪尹道一的巢穴,将其人头割了下来,送给了王佐。
要知道,这个作恶多端的尹道一是王佐极为厌恶的“死对头”。故而,对于毛泽东此举,王佐很是感激,甚至当场便表示“从此以后跟定了毛泽东,跟定了共产党!”
自此,工农革命军终于在井冈山上落地生根了,并由此燃起了燎原全国的星星之火。
结语常言道:“一个人若是没有打动对方,是因为其诚意不够,因为不能将心真诚的交给对方,因为不能够信任对方”。
毛主席用其行动,向袁、王二人,也向我们证明了任何时候,真诚才是必杀技。
可以说,正是毛主席的真心诚意以及谦虚质朴方才化“鸿门宴”为“同心宴”,赢得了袁文才与王佐的信任和支持,方才有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方才有了足以燃起燎原全国的星星之火……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